2013年10月,国务院印发的《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》要求,力争到2020年,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、内涵丰富、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,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。
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,人们对高层次健康服务的需求骤增,将护理技能融入家庭服务的“护理家政”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,新型健康服务人才的培养也尤为重要。
会育婴、懂护理,保洁员 成为享受政府津贴的“首席技师”
从月收入350元到近4000元,济南阳光大姐家政公司首席技师刘桂香,用了近十年实现了从家庭保洁员,到掌握育婴、营养配餐、老年护理等本领的高技能健康服务人才的转变。
2009年,刘桂香成为山东省首席技师,开始享受政府每月1600元的津贴。现在,拥有20多本证书的刘桂香已升级为公司的培训人员。她的经历,成了全省家政服务业的一个传奇。
目前,像刘桂香一样的高级健康服务人才长期占据着家政市场的焦点。济南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公司总经理卓长立表示,公司现有2.6万余名员工,其中月嫂有几千名,高级的还分金牌月嫂、首席金牌、首席技师等级别,还发展了养老服务、医院陪护人员等健康服务人员。
卓长立说:“真正意义上的家政服务,不再是抹桌擦地、洗衣做饭等简单劳动了,而是转变为更高水平的规范化服务。家政服务逐步向医疗、护理领域延伸,以满足家庭对健康生活需求的服务。”
她认为,护理家政是医疗卫生服务的良好补充,“仅靠医生护士,难给大多数家庭带来及时的健康服务。”
目前该公司家政服务被细分为12个大类,30多个工种,还制定了812项细化的服务标准。卓长立解释说:“上游是教育培训,中游是家政服务,下游是家庭相关产业链条,都要向医学护理方向有所延伸。”正因如此,该公司在济南家政服务行业市场占有率高达80%。
医疗与生活的交集就是健康,记者调查认为,这种“护理家政”将成为市场热点。一些专家表示,随着健康服务业市场需求的扩大,家庭健康服务的标准化、职业化趋势已不可扭转,医学融入家政服务也将成为必然。
在专业公司,80%的顾客要求 选“最高级”的家政服务员
有数据显示,我国目前健康服务业仅占GDP的5%左右,而美国2009年已达到17.6%。公众对健康服务需求的释放,迫切期待多元化的健康服务供给。尤其是在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,“上有老、小有小”所衍生出来的母婴、老年护理需求日益攀升。与之相对应的,却是“保姆不懂医,护士不会管家、做饭”的尴尬困境。
“我想找一个有母婴护理医学资质的月嫂,最好是受过系统培训的。”在济南阳光大姐服务大厅,有不少市民提出了高要求。
“等级越高的,需求量就越大,尤其是有医学背景的服务人才供不应求。”据卓长立介绍,80%的人会挑最好最高级的服务人员,只有20%的人是看服务人员的薪资多少来选择。而这些人员,除了每半月一次的内部培训,还要请医院相关专家进行儿童生理、老年常见病等方面护理知识的讲座。
与需求相比,高级的家政服务人员还远远不足,在一些不太正规的家政机构,服务人员的资质认证还有待考察。护士作为有医学资质的护理人员,更多的是在医院提供“一对多”的健康服务,无法实现一对一、个性化的健康服务。
聊城市人民医院院长张彬认为,护理和管家集于一身的护理人才是个空白,实现一对一“护理家政”服务,这种新型健康服务人才在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。
院企联合或将成
培养人才的新出路
也有专家指出,在护士缺口多达百万的现状下,培养出一批“一对一”服务的复合型健康服务人才也存在一定难度。
有专家表示:“如果没有相关的运行体制和政策做支撑,实现护士既懂护理又懂管家,可能难以持续。”原因一是因为护士身份变化和心理落差需要磨合,二是医院与家政角色的界限需要权衡,第三,要有机构对这一群体专门制定一系列的工作标准和规范,这些都需要许多基础工作。
让“护理家政”走入家庭,需要寻找一个新出路。
12月29日,在山东省医院协会护理管理专业委员会举办的“护士职业发展规划论坛”上,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、山东省医院协会会长董先雨表示:“健康服务业发展给医院及其专业人员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、更多更有价值的选择。”
他认为,作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主力之一的护士队伍,如何认清形势、抓住机遇促进专业发展,创造更多的平台,是护理管理者面临的课题。
要实现“护理家政”等新型健康服务人才的发展,就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,加大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,确保人才质量和长期供应,促进人才流动,为“家庭护士”提供一个适宜的、受社会尊敬的成长环境。
专家建议,在未来,还可通过医院和健康服务企业的联合,更便利地实现医学与家政的有机结合、互相补充,最终为公众提供更居家、更高水平的健康服务。 |